在咨询室中,高二学生小A对咨询师说到“学校里学的知识都没用”、“课本外的知识才有用,所以我都在好好学习课外知识,课外知识我懂得很多,我不屑于学习课本知识。”小A谈话的内容充满骄傲自豪,但是他来到咨询室的原因却是学习焦虑,这似乎很矛盾。当咨询师进一步提问“你认为有没有用和能不能学好是否有直接关系?”、“当你不学课本知识,成绩不理想时,你是什么感觉?”小A沉默片刻后垂头丧气的承认:“其实我很在乎学校的成绩,我很害怕自己努力学习了却没有好成绩”。
小A的情况是一种学业自我妨碍行为,通俗的解释就是学生有意地采取不努力等行为来妨碍自己的学业表现,这样在失败时避免对自己作缺乏能力的归因。小A正是通过“学校里的知识没用”这样的借口来让自己学习不努力的行为“合理化”,其目的是避免可能的考试失败带给自己的打击。其实学业自我妨碍的现象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很常见。例如有的学生把“死猪不怕开水烫,越到考试我越浪”挂在嘴边,考前干脆玩一天;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志向高远,做一个大人物才有意义,学习中的阶段性小目标不值得自己浪费时间;有的学生一到考试前就容易感觉到自己身体不舒服,并且乐忠于向家长和同学抱怨自己在考前无法专心学习……虽然这些行为的表现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其实本质上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解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外部因素,而不是自己缺乏能力。
显而易见,学业自我妨碍对于青少年的学习是极其不利的,而且这种行为也会危害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虽然各种研究表明,自我妨碍具有一定保护自尊的效果,但这是短期效果。不努力确实可以暂时避免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打击,但是由于常用自我妨碍策略的青少年更易失败,长此以往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此外,经常使用自我妨碍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不同青少年的学业自我妨碍的原因可能不同,因为造成自我妨碍的因素有很多:自尊水平、归因方式、消极完美主义、自我接纳等等。作为家长或老师,在帮助这类青少年时要找准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机制并“对症下药”。要让青少年能“看见”自己的问题。由于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所以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很多时候当事人并不能察觉到自我妨碍的发生,甚至在无意识中回避、否认它的存在。当青少年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妨碍行为,愿意去和别人探讨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时,它就不再是一种完美的逃避方法,自我妨碍行为就会减少,对青少年来说也就迎来了面对和处理自己问题的时机。
作为家长,应该注意的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由于当前学习竞争激烈,很多家长和孩子一味追求不断的“成功”,缺乏接受失败的能力。孩子在学校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回到家可能会面对家长的批评责骂、冷嘲热讽,甚至得去承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般的家长的焦虑,那对孩子来说失败就是一件可怕的事,以后孩子碰到困难就会回避或者逃避,学业自我妨碍就更有可能发生了。如果我们家长能够看到孩子的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和付出,把肯定和赞美送给孩子,那孩子就会更专注于行动的过程,避免自我妨碍,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作者:尹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