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是一名大一新生,高中时成绩优异,进入大学后渐渐开始对学习不感兴趣,整天闷闷不乐,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于是前来接受心理咨询。经过了解,咨询师发现小张可能患了“空心病”。
“空心病”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最先是由我国的心理学者徐凯文提出的,常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和无意义感。它会很像抑郁症,但是会发现抑郁症的治疗手段对它往往是效果不佳的。来访者往往从很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存在自杀意念,但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
小张是名牌大学的骄子,成长路上也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为什么反而容易得空心病呢?
存在主义治疗师Frank提出:大多数人觉得活着没意义,根本上是因为我们缺乏“存在感”。患有“空心病”的孩子,往往没有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自己的未来会怎样。
传统的教育“唯分数论”,现在学校和社会的氛围又很“内卷”,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常过于关注学习成绩,使孩子们在生活与学习中,觉得自己并不重要,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心里没有那根精神支柱。因此,面对“空心病”,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三观塑造,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供稿人:吴晓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