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精神分裂症” 花季少女险些被耽误的人生
时间:2022-06-06 浏览量:2803
提起精神病,我们常常会想到蓬头垢面、语无伦次、疯打疯闹、哭笑无常、行为怪癖这些词汇,所以谈到精神病,我们就会为之色变。
一旦自身或亲人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那不仅仅是可怕了,常常也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灾难。如果被确诊的是一名孩子呢,那他这辈子可能也就毁了。
小林(佚名)就是这样一位险些被毁了一辈子的“伪精神分裂症”患者,刚满18岁。曾经的她聪明活泼,成绩优秀,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12岁开始小林突然变得无精打采,总是莫名犯困,上课控制不住打瞌睡,时常头晕,甚至会摔跤,更要命的是,她经常会凭空看到很多恐怖的画面,有时候还会闻到花蜜的味道,用她的话说自己感觉脑袋被“一锅粥填满了”,她甚至分辨不出什么是梦境,什么是现实。与此同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到后来根本就没法继续学业了。
家人心急如焚,先后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厚厚一叠病例见证了一家人求医路上的艰辛,如今小林辍学在家,与母亲相依为命。后辗转来到了湖州三院,在详细了解小林的病史以后,睡眠医学中心沈仲夏主任医师指出:“小林可能是发作性睡病,需要住院检查确诊。”根据睡眠脑电图以及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检查结果,一周以后,小林确诊“发作性睡病”,她不需要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
三分之一以上的发作性睡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视、听、触等多种形式的幻觉,甚至在白天小睡及打盹时也会发生,因此很容易与精神分裂症混淆。由于发作性睡病较为少见,人群患病率只有0.4-0.5‰,该疾病发病年龄小,孩子并不能很清楚描述自己的症状,临床上最为多见的是将发作性睡病误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抗精神病药后嗜睡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另外,抗精神病药物会影响多次小睡睡眠潜伏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的准确性,一旦误诊后服此类药物会给后续诊断“发作性睡病”造成困难。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正确治疗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社会功能。
人生最美的花季原本应该可以更精彩,被耽误的青春不再会回来,幸好,还不是太晚!